盛唐画圣吴道子传奇
盛唐画圣吴道子传奇
在中国艺术史的璀璨星空中,吴道子无疑是一颗最为刺眼的星辰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其艺术成就不仅代表了唐代绘画的巅峰,更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大唐,吴道子以其超凡的才情和独特的风格,将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笔法被誉为“吴带当风”,至今仍为艺术界津津乐道。
关于吴道子的生平,正史记载相对简略,这为其传奇人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他大约生于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卒于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据《历代名画记》等史料记载,吴道子幼年家景贫寒,早年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但未能有所大成,于是转而专攻绘画,并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曾在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担任县尉,但不久便辞官,开始浪迹于东都洛阳,专注于寺观壁画的创作。这一时期,洛阳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央,寺庙林立,为吴道子提供了巨大的创作舞台,他的名声也由此鹊起。
吴道子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是因其画名被唐玄宗李隆基所知。玄宗将其召入宫中,授以“内教博士”一职,后升任“宁王友”,成为皇帝的御用画家。这一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他的创作从民间寺观进入了皇家殿堂,其艺术风格也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和确立。在宫中,他不仅为皇室作画,还奉命前往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其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其核心在于线条的运用。他变革了此前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紧劲联绵”的“密体”画风,开创了笔简意远的“疏体”。他笔下的线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尤其是描绘人物衣纹时,其笔势圆转,衣带飘举,宛若迎风飞舞,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吴带当风”。与之相对的是,北齐画家曹仲达笔下的人物衣纹紧贴身体,被称为“曹衣出水”,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物画中两种经典的服饰表现范式。此外,吴道子在用色上也独具匠心,往往“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形成淡彩的风格,即所谓“吴装”。
吴道子的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尤其是佛教和道教人物。传说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极具震撼力,甚至能达到“窃眸欲语”的生动境界。关于其神乎其技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最闻名的莫过于他为长安景云寺绘制《地狱变相》图的故事。据载,此壁画并未描绘任何刀山沸釜等恐怖刑具,仅凭其笔下人物那森然凛冽的气韵,就使得京都的屠夫渔夫观后心生恐惊,纷纷改行,生怕因杀生而堕入地狱。这充分说明了吴道子绘画强盛的艺术感染力与教化功能。
另一个展现其超凡技艺的传说是与剑器舞名家公孙大娘的关系。据说吴道子与书法家张旭在观看了公孙大娘气魄磅礴的剑器舞后,分别从中领悟到了绘画的笔法和书法的。吴道子将舞蹈的节奏与力度融入线条,使其笔下的人物更具动态之美。这反映了盛唐时期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激发的繁荣景象。
遗憾的是,由于壁画难以保存,吴道子浩如烟海的真迹至今已无一件确凿无疑地存世。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后世摹本、石刻拓片以及文字记载来窥探其艺术风貌。传为其作品的《送子天王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被认为是宋人摹本,但依然保留了吴道子画风的基本特点,人物衣带飘扬,神态生动,堪称“吴家样”的典范。此外,一些北宋时期的石刻线画,如《观音像》等,也被认为较为接近吴道子的风格。
吴道子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确立了被称为“吴家样”的绘画范式,与曹仲达的“曹家样”、张僧繇的“张家样”和周昉的“周家样”并称佛教人物画四大典范。他的艺术直接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从五代的朱繇,到宋代的武宗元、李公麟,其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认为他的出现,集绘画艺术之大成。
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吴道子的艺术传承与历史地位,以下表格梳理了与其密切相关的要害人物与概念:
关联人物/概念关系或描述在吴道子传奇中的意义唐玄宗李隆基赏识并提拔吴道子的皇帝提供了宫廷创作平台,使其画风成为国家典范。张旭、贺知章吴道子早年学习的书法老师书法用笔的练习为其日后线条功力奠定基础。公孙大娘唐代闻名舞蹈家其剑器舞启发了吴道子对线条动态和节奏的感悟。“吴带当风”吴道子创造的衣纹表现风格成为其艺术最标志性的特征,影响后世千年。《地狱变相》吴道子闻名的壁画作品(已佚)传说以其强盛的艺术感染力改变了观者的行为。“吴家样”吴道子确立的绘画范式与曹家样、张家样、周家样并称四大人物画典范。综上所述,吴道子以其天才的创造力,将中国线描艺术推向极致,其笔下的人物不仅形神兼备,更布满了磅礴的生命力与宗教的庄重感。他生活在国力强大、文化开放的盛唐,其艺术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折射。尽管真迹无存,但“画圣”的传奇通过文字、摹本和深远的影响力得以不朽,他犹如他笔下那迎风飞舞的衣带,永远飘逸在中国艺术的殿堂之中,成为后世景仰的永恒典范。
- 上一篇:朱棣临死前为何要询问朱棣来没来呢?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