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北宋史学星空中璀璨的孤光
北宋历史长河中,范祖禹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卓越的史学成就与高洁的人格魅力,在历史的天幕上留下深刻印记。他的人生轨迹,从孤苦童年到史学巅峰,从政治坚守到贬谪悲歌,交织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人的理想追求。
孤苦童年:困境中孕育的坚韧
范祖禹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 年),成都华阳人。其出生便带有传奇色彩,母亲梦到一位披戴黄金甲胄的伟丈夫进入寝室,自称是“汉将军邓禹”,故而取名“祖禹”。然而,命运并未给予他优渥的开端。幼年时,父母相继离世,祖父母也随后辞世,小小年纪的他成为孤儿。幸运的是,在京城开封为官的叔祖父范镇伸出援手,将他接到家中抚养。
在范镇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范祖禹的精神寄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几年间便读遍藏书。但范祖禹并未满意于书本世界,渴望结识社会名流以实现人生目标。于是,他做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到象姑馆打工。在象姑馆,他结识了司马光、王安石等大人物。他们发现范祖禹谈吐不俗,非平常子弟,便建议他辞掉工作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经历坚定了范祖禹发愤读书的信念,也让他的人生迎来转机。
科举入仕:崭露头角的起点
唐鉴》12 卷,深明唐三百年治乱,被学者推崇,他也被尊为“唐鉴公”;《帝学》8 卷、《仁皇政典》6 卷、《孟子节解》《神宗实录》《论语说》《古文尚书说》《诗解》以及诗文集《范太史集》55 卷等,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在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政治坚守:直言敢谏的诤臣
《资治通鉴》成书后,司马光举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执掌朝政,十分看重范祖禹,其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友善,曾示意他去拜谒王安石,但范祖禹不为名利所动,拒绝拜谒。富弼致仕后住在洛阳,很少与人接触,唯独对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时,召来范祖禹授给他临终密疏,论述王安石新法弊端,言辞激切。富弼死后,别人劝范祖禹不要上奏,但他坚持将奏疏送达皇帝手中。
神宗去世,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范祖禹因是吕公著女婿,主动避嫌,先后推辞右正言与祠部员外郎两职,甘愿任著作郎,与苏门四学士等修编《神宗实录》。他强调皇帝必须勤奋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体恤百姓疾苦,重视人才。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冒死直谏。蔡确获罪时,他担心刑罚失中、人情不安;蔡京镇守蜀州,他指出蔡京非正直之士,不应推重助长。他的谏言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贬谪悲歌:坚守理想的终章
然而,范祖禹的直言敢谏触怒了当权者。绍述之论兴起,有人想让章惇为相,范祖禹力沮之,不从后哀求外任,又遭论者诬陷,连贬昭州别驾,安顿到永州、贺州,流放宾州。元符元年(1098 年),移置广东化州。长途跋涉加上被贬心情郁闷,不久他便病逝,终年 58 岁。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追复他为龙图阁学士。
范祖禹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他在史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后世留下宝贵文化遗产;在政治上坚守原则,直言敢谏,展现出士大夫的风骨。他的故事,犹如一首悲壮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坚守正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徐晃:三国武将中的中坚力量与排名之辨
- 下一篇:文彦博:翰墨遗风与典故流芳的北宋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