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献头助刺秦
在中国战国时代晚期的历史舞台上,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而六国之中,不乏志士仁人奋起抗争,试图以非常手段扭转乾坤。樊於期献头助刺秦便是其中最为悲壮、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幕。这一事件不仅直接关联到荆轲刺秦王的闻名行动,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秦与六国之间激烈的政治军事矛盾,以及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抉择。
要深入理解樊於期为何会做出献出头颅的惊人决定,必须追溯其背景。樊於期原是秦国将领,但他在对赵国的战役中遭遇了重大失败。关于这场败绩,史料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推断其严峻性足以迫使樊於期叛逃。
事件要素相关史实樊於期身份秦国将领,曾率军攻赵。叛逃原因对赵作战失利,畏罪叛逃至燕国。秦国反应悬赏重金捉拿樊於期:“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投奔对象燕国太子丹,其时正在谋划抗秦之策。太子丹的境遇同样布满悲剧色彩。他早年曾作为人质滞留秦国,亲身感受到秦王的傲慢与,归国后深知燕国无力与强秦正面抗衡,遂将希望寄托于刺杀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一险招。他找到了当时闻名的侠士荆轲,委以刺秦的重任。然而,荆轲指出,要想接近戒备森严的秦王,必须预备两样能取信于对方的礼物:一是秦国急欲得到的燕国督亢之地图,二便是秦王悬赏捉拿的叛将樊於期的头颅。
荆轲深知此事之艰难,他亲自去见樊於期。这场对话布满了悲情与决绝。荆轲问樊於期:“秦王对待将军,可谓刻毒无比。您的父母宗族都害,如今又悬赏千金万户求购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樊於期闻言,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于是将自己的刺杀计划和盘托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樊於期的反应是决定性的。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表示:“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说罢,樊於期立即自刎。他以自己的生命,为荆轲的刺秦行动铺平了道路。这一举动,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其长期积累的家仇国恨与绝望处境下的终极爆发。他的人头,成为了荆轲觐见秦王最有效的“通行证”。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藏有匕首的督亢地图,前往秦国都城咸阳。在庄重而戒备森严的咸阳宫中,荆轲成功地将地图呈献给秦王。图穷匕见之际,荆轲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然而最终功败垂成,荆轲。这场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
刺秦行动要害环节结果与影响献上樊於期头颅成功取得秦王信任,获得近距离觐见机会。图穷匕见刺杀行动展开,但荆轲未能击中关键。秦王绕柱而走侍卫未得诏令不敢上殿,场面一度混乱。荆轲刺杀行动彻底失败。秦国报复秦王大怒,加速攻燕,数年后燕国灭亡。樊於期献头这一事件,历来是史家与文人议论的焦点。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具体记载了此事,对其持一定的同情与惊叹态度,着重刻画了樊於期的悲壮与荆轲的侠义。然而,从政治现实的角度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樊於期作为败军之将,不能忍辱负重以求将来,反而容易牺牲性命,其行虽壮,其智未允。而太子丹作为主谋,寄希望于一次侥幸的刺杀来拯救国家危亡,也非明智之策。
这一事件的影响是深远且残酷的。刺秦失败后,秦王政的怒火迅速倾泻到燕国身上。秦军加速攻燕,并于公元前226年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被迫逃往辽东。最终,为了暂缓秦军的攻势,燕王喜竟听信代王嘉之计,杀太子丹以其头献秦,企图求和。这一幕与之前樊於期献头形成了残酷的呼应,然而这并没能拯救燕国的命运,数年后,燕国彻底灭亡。樊於期与太子丹的牺牲,最终都未能阻挡秦国统一的铁骑。
综上所述,樊於期献头助刺秦是一个交织着个人复仇、政治暗杀与国家存亡的复杂悲剧。樊於期的决绝,源于他对秦国的深仇大恨和自身的绝境;太子丹的谋划,体现了弱国对抗强权的无奈选择;而荆轲的行动,则是侠士精神在历史要害时刻的绽放。尽秦行动本身失败了,但樊於期、荆轲、太子丹等人所展现出的不畏、舍生取义的精神,却超越了成败,成为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被后世传颂。这一事件不仅为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勇气、牺牲与命运的无尽思索。
- 上一篇:朱棣临死前为何要询问朱棣来没来呢?
- 下一篇:没有了